習近平同志的治國理政思想與黨的意識形態創新
發布日期:
2017-06-06

作者:

一個執政黨的意識形態關系到這個政黨的生死存亡,維系著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前途命運。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黨的意識形態創新本質上是黨的思想理論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立足中國實際、著眼民族復興、致力人類進步,一步一個腳印推動著黨的意識形態創新。其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都是黨意識形態創新的體現,為新形勢下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理論建設和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論指導。特別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作為各國人民深入了解當代中國的一扇窗戶,截至2017年4月已經翻譯成19種語言,向全球100多個國家發行超過600萬冊。該書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得到多國政要積極評價。黨的治國理政思想的形成與傳播,既增強了黨的思想理論的世界影響力、提升了國家文化軟實力,更為新的歷史時期黨的意識形態創新樹立了典范。

一、始終堅持黨的意識形態創新的為民初衷,確立以“民族復興中國夢”為引領的思想理論體系,并將其凝聚成為全社會共同理想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意識形態是“觀念的上層建筑”,是對特定社會形態的反映。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在一盤散沙的舊中國、黑暗沒落的舊社會凝聚力量、走向光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終與勞苦大眾站在一起,依靠群眾、團結群眾、發動群眾,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最高價值追求,植根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始終保持著黨的思想理論的人民性與群眾性,確立了黨的意識形態的根本出發點和立腳點。面對新的形勢,黨的意識形態創新不僅要堅持站穩人民群眾立場,更要深刻把握歷史本質與社會現實的統一。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同志向全國做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莊嚴承諾。2012年11月29日,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又向全世界做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莊嚴宣示。這一宣示、承諾,標志著新的歷史條件下黨治國理政思想的根本確立,體現了黨意識形態的時代創新。

把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闡釋成為你的夢、我的夢、大家的夢。夢想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覺悟。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停歇,我們黨為人民謀福祉的腳步就不停頓。雖然中國已經從屈辱黑暗的歷史中站了起來,從貧窮落后的境況下富了起來,但怎樣在紛繁復雜的國際競爭中強起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力避“修昔底德陷阱”,必須付出更多艱辛與努力?;谶@個認識,習近平同志對“中國夢”作出進一步說明。他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他還強調,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準確找到了中國夢與百姓夢的緊密契合點,精準表達了全體中國人民包括海外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愿,也深刻闡明了我們黨不斷奮力前行的堅定信念,且親切、可感,極具激勵作用。

把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凝結成為新形勢下黨執政理念的時代表達。執政理念是建立在執政規律認識基礎上的黨的執政宗旨和指導思想,是對為誰執政、靠誰執政和怎樣執政的理性認識,也是一個執政黨意識形態建設階段性特征的客觀反映。我們黨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提出了不同的執政理念。從建立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到建設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再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既彰顯了現階段黨的意識形態創新必須一以貫之傳承的歷史規律,也體現了新形勢下黨的思想理論創新必須與時俱進發展的現實要求。經過近40年改革發展,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步步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當代的中國已經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這一發展階段和時代背景的轉換,要求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必須做出相應調整與創新發展。

把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打造成為世界各國面向未來、團結奮進的精神旗幟。中國夢是中國的,也是屬于世界的。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秉持“兼濟天下”的思想。習近平同志提出,“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這一思想在眾多國際場合被反復闡述,更有“一帶一路”倡議作實踐印證和行動宣示。4年多來,這一理念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各國深切感受到:中國的民族復興夢,也是世界的和平發展夢,更是各國的合作共贏夢。正如英國《金融時報》所評論的那樣:中國的夢想,不僅關乎中國的命運,也關系世界的命運。因為,中國夢與各國人民美好夢想是相通的,這個夢想可以同各國人民期盼過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同地區不斷發展進步的奮斗目標對接起來,大家攜手為夢想奮斗,將匯集起無比強大力量,開辟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光明前景。

二、充分體現黨的意識形態創新的科學精神,加強以“黨內政治文化自信”為核心的思想文化建設,塑造形成全民族文化自覺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意識形態也可表現為一定社會文化形態,隨著社會發展與階級變化將不斷演進。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在各種“主義”交織、各種“思潮”混雜情況下,沒有淪為舊文化、舊思想的“被征服者”,關鍵在于她是一個占據著人類文明制高點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保持著黨內政治文化的先進性與真理性,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啟迪著全民族的文化自覺。面對新的形勢,黨的意識形態創新不僅要保持黨內政治文化的旗幟引領,更要注重引導力、塑造力建設。這既是堅定黨內政治文化自信的客觀要求,也是黨的意識形態創新的根本任務,更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現實需要。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指出:“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不但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边@既集中概括了我們黨內政治文化真理力量與人格力量相統一的突出優勢,也為黨的意識形態創新作出了歷史性選擇、提出了時代性課題。

堅持用黨內政治文化的真理力量培育人民理想。在長期奮斗實踐中,我們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形成了包括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在內的紅色精神體系,形成了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為核心內容的政治價值觀,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等等。這些是黨內政治文化的靈魂,充滿著真理的魅力,與“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和理想追求高度一致、辯證統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和號召全黨要大力弘揚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并親力推動和部署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在全黨形成敬畏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的環境氛圍,讓全體人民深切感受到,無論形勢如何變化、時代怎樣變遷,中國共產黨永遠都是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堅持用黨內政治文化的時代氣質涵養百姓情懷。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文化始終有著兼收并蓄、開放包容、吐故納新的精神氣質,是信仰馬克思主義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是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與弘揚革命文化相一致,是矢志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培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統一的黨性文化,也是引領時代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提升百姓氣質、塑造百姓品格的社會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參加中國文聯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號召黨的文藝工作者,要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因為,黨的文藝工作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陣地和載體,必須肩負起應有的文化使命與時代重任,必須以其強大的創造力、感召力、向心力、生命力、凝聚力,不斷喚起廣大百姓的文化覺悟和文化擔當。

堅持用黨內政治文化的向上基調矯正群眾心態。我們黨內政治文化主基調始終是健康向上的,并具有激濁揚清、扶正祛邪、引領風尚的精神品格。但在一個時期里,有些地方和部門,由于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管黨治黨不嚴,由于封建腐朽文化影響和商品交換原則侵蝕,黨內政治生活隨意化、形式化、平淡化、庸俗化現象蔓延,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好人主義盛行,系統性、塌方式、家族式腐敗不時出現,使不良政治生態與錯位社會心態疊加,不僅讓黨的形象、黨的聲譽受到極大損害,也造成亦趨亦步、隨波逐流的浮躁的群眾文化心態。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黨內政治文化的恢復重建,常態化制度化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筑牢領導干部的信仰之基、補足共產黨員的精神之“鈣”,用“打鐵還需自身硬”的素質要求塑造出這個時代共產黨人應有的品質與形象,帶動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不斷好轉,以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匡正不良的社會心態,還人民群眾心正氣順,還社會環境清朗自然。

三、深刻闡明黨的意識形態創新的價值共識,探索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旨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積極構建全世界思想認同

馬克思在青年時代就意識到理想的共同體之于人類解放的現實價值,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虛假的共同體,因為它們表面上代表普遍利益,實際上是為特殊利益代言。中國自古崇尚親仁善鄰,從來都是文明的傳播者,而不是武力的征伐者。當代中國能在紛繁復雜的國際競爭中受到尊重與認同,關鍵在于始終秉持兼濟天下,而不是獨霸天下的理念,堅持睦鄰友好,而不是以鄰為壑的原則,始終為建造“人類命運方舟”做著積極思考和努力。習近平同志在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上一般性辯論時提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苯衲?月,這一具有共識性的價值理念先后被載入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和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

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必須遵循依存互融的規律。中國有句古語“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各國在發展過程中都是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去考慮,都是以維護和發展各自利益為根本任務。但隨著經濟全球化日益推進,各國交融性不斷增強、彼此依存度逐漸加大,“只掃自家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觀念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各國必須在依存中求生存、在交融中謀發展。2017年1月17日,習近平同志在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時提出:“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边@使得我們從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一般性認識,上升到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規律性把握。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不僅給中國發展在世界格局中找準了定位,也為探索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據世界銀行相關數據測算,從2007年開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2005-2014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7.3%;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每年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超過30%。

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文明共同體,必須秉持交流互鑒的理念。每一個文明的起源都凝結著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多樣的文明造就了多彩的世界。任何一種文明存在都有其合理性,需要彼此平等包容共處。所謂“文明的沖突”只是“沖突”的借口,所謂“優越的文明”也只是一種自我標榜。人類文明的進步,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對待各種文明的態度。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同志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旨演講中談到:“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边@是中國對待他國文明的態度,也應當是每個國家看待別國文明的原則。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不僅增強了各國人民對自身文明的自信、對其他文明的認同,也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明鑒。在這一思想理念倡導下,近年來中國先后舉辦了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等,今年我們還將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第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發展共同體,必須踐行團結互助的原則。世界發展不是你贏我輸的零和博弈,人類進步不是我強你弱的比賽游戲。各國發展情況不同,進步的幅度、速度也迥然相異,但大家同處一個地球村,如果一國或幾國遭遇戰亂與沖突、或面臨貧窮與落后、或深處艱難與困苦,其他國家很難做到獨善其身、一枝獨秀。 2016年9月3日,習近平同志在20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時強調:“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范圍,而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后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同的百花園?!边@是中國面向世界開放發展的理念,也是各國平衡發展的重要條件。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不僅深刻揭示了世界團結奮進的內在規律,也找到了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因。中國不僅提出這些理念,也在積極踐行這些理念。在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向世界宣布:中國決定設立為期10年、總額10億美元的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支持聯合國工作,促進多邊合作事業。加入新的聯合國維和能力待命機制,率先組建常備成建制維和警隊,并建設8000人規模的維和待命部隊。在未來5年內,向非盟提供總額為1億美元無償軍事援助,支持非洲常備軍和危機應對快速反應部隊建設。未來3年,中國將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600億人民幣援助,向沿線發展中國家提供20億人民幣緊急糧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資10億美元。

第四,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交往共同體,必須堅持平等互尊的主張。國家之間少不了交往、彼此需要尊重。國與國之間是平等的,尊重別國也是尊重自己,給予他國尊嚴也是在塑造本國自尊。不同的國家、多樣的民族,都有權利、有自由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符合本國民意的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唯我獨尊只能是一廂情愿,強買強賣只能是損人也不利己。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時闡明:“我們主張,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同享受尊嚴。要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干涉別國內政,維護國際公平正義?!边@是中國對外交往的根本和原則,也是各國融洽往來的前提和基礎。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不僅給國際社會平等交往提供了理論根據,也為人類社會和諧共處立起了行動規矩。遵照這一主張,近年來中國堅持做到: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理性管控矛盾分歧;不隨意推動矛盾升級,不恣意破壞國際法;推動建立同呼吸、共命運的安全伙伴關系,并致力于把深海、極地、外空、互聯網等領域打造成各方交往合作的新領域,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競技場。

最后,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合作共同體,必須確立共贏互惠的思維。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合作是大勢,共贏是基礎,互惠是根本。國與國之間只有大合作才有大發展、只有謀共贏才會真凝聚、只有求互惠才能得進步。以合作取代獨尊、以共贏替換獨占、以互惠摒棄獨享,才能鋪就人類發展進步的“康莊大道”。2017年5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致辭時指出:各方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不斷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這是中國倡議“一帶一路”的愿望初衷,也是世界應對各種挑戰的現實路徑。這些思想理念的提出,不僅為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提供了思路,也為人類社會和平發展行穩致遠拓寬了視野。據統計,2014年至2016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中國企業已經在20多個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為有關國家創造近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為國際社會合作發展譜寫了新篇章。